快捷导航
扫码加微信
9025
1、在一个群体中进行群体讨论的时候,会出现原来群体中大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得到正向加强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西南大学网院作业答案请咨询微信或QQ515224986

    群体极化
    依从
    群体认知
    少数服从多数
参考答案:群体极化;
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B.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参考答案: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3、“学生在给一位女教师打分时,如果她化妆得比较美丽,与素面朝天相比,学生们会认为她的课讲得更好、更有趣”是哪位心理学家的结论()。
    Walster
    Chaikin
    Clifford
    A.Feingold
参考答案:Chaikin;
4、最早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科学家是()
    金盛华
    特里普利特
    侯玉波
    弗洛伊德
5、使用身体某一部位或是武器进行的侵犯行为称为
    言语侵犯
    报复性侵犯
    工具性侵犯
    动作侵犯
6、“描述的相似性,决定了被试对他人的喜欢程度以及是否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谁的观点()。
    Byrne
    西尔弗曼
    阿龙森
    纽科姆
7、下图体现的是哪种错觉()。<imgwidth="239"height="207"title="201701231485152145979002128.png"style="width:239px;height:207px;"alt="12.png"src="http://zuoye.eduwest.com/resourcefile/uploadFiles/file/questionImgs/201701231485152145979002128.png"/>
    F.弗莱赛尔螺旋错觉
    形状错觉
    大小错觉
    运动错觉
8、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化领域“文化反哺”的是()。
    自己素质拓展
    父母向孩子学习
    企业岗前培训
    教师教书育人
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
    早期社会化
    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终身社会化
10、冲突的平息包括哪些方式?()
    接触共同目标谈判反省
    接触共同目标谈判第三方的介入
    接触谈判反省第三方的介入
    接触共同目标第三方的介入反省
11、得出“在学业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教师认为漂亮孩子比不漂亮的孩子更聪明、更招人喜欢”结论的心理学家是()。
    Chaikin&amp;Walster
    A.Feingold&amp;Walster
    Clifford&amp;A.Feingold
    Clifford&amp;Walster
12、哪位科学家原则性地概括和预言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弗洛伊德
    斯滕伯格
    罗斯
    佩因罗徳
13、侵犯性属于()
    E.性本能
    发展本能
    权利本能
    自我保持本能
14、哪位心理学家从动物研究推演出侵犯本能的理论观点()。
    马斯洛
    洛伦茨
    弗洛伊德
    曼若兹提
15、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弗洛伊德
    贝姆
    科尔伯格
    海德
16、借钱给别人属于哪类帮助()。
    偶然的帮助
    实质性地帮助
    紧急性的帮助
    情感性的帮助
17、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是()。
    培训
    遗传
    感知
    学习
18、进行“约会男女情人吸引力高度接近”实验的心理学家是()。
    纽科姆
    西尔弗曼
    阿龙森
    Byrne
19、刻板印象具有()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概括定型
    社会适应
    破坏性
    消极
20、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称为
    首属群体
    次属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21、个体从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到表现自己的侵犯行为需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观察者在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的时候必须在场
    有一个榜样表现侵犯行为
    榜样的侵犯行为被断定为“合理”的
    侵犯行为违法伦理道德
22、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有哪些
    唤醒水平
    酒精
    高温
    药物
23、产生活动者—观察者效应这种归因偏差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地位不同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利益诉求不同
24、社会认知的过程包含哪些内容
    信息的数字化
    信息的搜集
    信息的选择
    信息的整合
25、知觉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整体性
    恒常性
    选择性
    理解性
26、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解释的形式是什么
    归因于行为者
    归因于目标(人或物)
    归因于环境。
    归因于气候
27、错觉常见的种类有哪些
    形状错觉
    大小错觉
    运动错觉
    倾斜错觉
28、刻板印象的广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形成的固定看法
    对不同地域的人所形成固定的看法
    对不同角色、职业的人形成的固定看法
    对不同国籍人所形成固定的看法
29、态度主体的个体差异包括哪些内容
    性别与智力
    认知需要
    自我防卫倾向
    利益驱动
30、侵犯包含哪些要素
    社会评价
    伤害意图
    伤害行动
    获得利益
31、态度和行为关系中的合理行动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标准
    行为决定态度
32、态度与行为一致性证明的方法有哪些?
    民意测试
    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对应性分析
    场景再现法
    归因
33、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生物遗传因素
    自然气候因素
    文化环境因素
    经度纬度因素
34、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有哪些
    谦让
    合作
    助人
    分担
35、家庭暴力的种类有哪些
    精神暴力
    身体暴力
    性暴力
    金钱暴力
36、减少偏见的方法有哪些
    平等接触
    提高对象的收入水平
    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对抗刻板印象
37、群体的特征有哪些
    共同目标
    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结构和规范
    成员固定化
38、佩因罗徳1983年在其《社会心理学》概括和预言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主要内容有哪些?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和行为没有内在联系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越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
39、劝导传达者的特点有哪些
    传达者的社会地位
    传达者的可信性
    传达者的吸引力
    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
40、社会心理学中对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有哪些?
    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理论
    态度决定行为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
41、归因的分类有哪些
    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性归因?
    稳定性归因与不稳定性归因
    内在归因与外在归因
    自我归因与他人归因
42、女权运动的前提是
    增加妇女平均年龄
    降低出生率
    降低男性收入
    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
43、人能够被社会化的核心原因有哪些
    人是万物的主宰
    人脑有以千亿记的神经细胞,其形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
    人类童年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家庭和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化本质是社会经验传递,语言是传递中介
44、态度系统的内容有哪些
    态度向中度
    态度深度?
    态度广度
    态度强度
45、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带有明显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的倾向性,常常以赞成或反对方式表现出来
    A.√
    B.×
46、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A.√
    B.×
47、群体所特有的直接制约个人行为的共同观念和行为准则就是群体规范
    A.√
    B.×
48、人的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本能的反应
    A.√
    B.×
49、与青少年相比,成人的价值观要实现由理想趋于现实的转化,他们对客观事实的确认更多地是以其对现实的意义为根基。
    A.√
    B.×
50、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把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A.√
    B.×
51、冲突既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破坏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冲突是深化互动双方了解的一种途径,如有时候群体决策中成员间发生认知冲突,可能导致观念改变。
    A.√
    B.×
52、刻板印象就是常说的“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A.√
    B.×
53、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认知,只要看其面部表情就能清楚地知道了
    A.√
    B.×
54、归因偏差又称为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A.√
    B.×
55、群体决策时可能会出为群体极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时决定更倾向于冒险。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冒险转移”
    A.√
    B.×
56、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结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A.√
    B.×
57、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A.√
    B.×
58、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结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A.√
    B.×
59、个体也可能发生接受和社会主流文化相偏离的某种亚文化、或相对立的某种亚文化(又称“反文化”)现象,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向社会化。
    A.√
    B.×
60、挫折一侵犯理论提出精神宣泄假说,个体做出侵犯行为(无论是真实出现或是仅仅模拟),会得到精神上的宣泄,这样就降低了将来出现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A.√
    B.×
61、日常生活的挫折导致人们对弱势外围群体成员的替代性攻击,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这种现象称为歧视的替罪羊理论。
    A.√
    B.×
62、冲突是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采取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
    A.√
    B.×
63、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以及身边的朋友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A.√
    B.×
64、态度的对象性是指主体指向一定对象的态度是相对稳定和一致的。
    A.√
    B.×
65、中国1990年代开始恢复研究、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学科发展迅速,专业招生(本硕博)、有学术刊物和学术团体、教学普及。
    A.√
    B.×
66、法律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的过程.
    A.√
    B.×
67、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相互喜欢。
    A.√
    B.×
68、偏见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知成分比较少,情感的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大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A.√
    B.×
69、性别角色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A.√
    B.×
70、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等构成了知觉的特征
    A.√
    B.×
71、镜像知觉是指对立双方持有关于对方的相似的知觉印象
    A.√
    B.×
7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态度主体的特性、劝导的说服力等。
    A.√
    B.×
73、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
    A.√
    B.×
74、错觉就是错误的感觉,研究错觉没有任何意义。
    A.√
    B.×
75、在会议上、课堂中或是其他凝聚力很高的群体中,如果有人意见与大家不一致,他很可能最终放弃说自己的想法而顺从群体的意见,该现象就是群体思维
    A.√
    B.×
76、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A.√
    B.×
77、社会认知是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A.√
    B.×
78、早年侵犯性行为与后来的暴力行为相关,这就意味着童年时期侵犯行为较多的儿童长大后势必成为有较强侵犯性的人。
    A.√
    B.×
79、报复性侵犯目的在于造成对方身心上的痛苦或是伤害。
    A.√
    B.×
80、敌意是一种态度状态,并不带来直接的可观察的伤害,因此敌意和侵犯毫无关系。
    A.√
    B.×
81、社会化的印象因素有生物遗传因素、文化环境因素等。
    A.√
    B.×
82、社会刻板印象指以社会上对某类人持有的概括性的固定看法来判断和评价其中具体人的人格特征。是以类的印象代替其中个体印象的社会认知现象。
    A.√
    B.×
83、助人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A.√
    B.×
8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A.√
    B.×
85、社会化就是社会教化和塑造人的过程。
    A.√
    B.×
86、态度的深度是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A.√
    B.×
87、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A.√
    B.×
88、去个性化是指在一个不能辨认个体真实身份和姓名的场合,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责任意识和被处罚的顾虑消失,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一种存在状态。
    A.√
    B.×
89、态度构成成分的ABC模式是罗森伯格提出的
    A.√
    B.×
90、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只是场合不一样,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A.√
    B.×
91、竞争心理优势是指在需要共同拥有资源的情境中,人们在合作与竞争的两重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的心理现象。
    A.√
    B.×
92、知识不会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也可以不会使已经形成的态度发生改变。
    A.√
    B.×
93、外貌吸引力匹配原则是指人们一般跟与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
    A.√
    B.×
94、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A.√
    B.×
95、侵犯行为的特点。
96、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论述家庭对于社会化的影响。
97、举例说明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98、处理家庭暴力的步骤。
99、态度的作用
100、奖惩结构分为哪几类?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www.openhelp100.com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11-20 12: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明星用户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4-30 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