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扫码加微信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欢迎您!%E9%97%AB%E6%96%87%E9%BE%99同学学号:W16207893313002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只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是
1.IgD
2.IgE
3.IgA
4.IgG
5.IgM
2、
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
1.异染颗粒
2.极体
3.空斑
4.蚀斑
5.包涵体
3、连续培养时培养物的生物量是由()来决定的
1.D.比生长速率
2.培养罐中限制性底物的体积
3.培养基中限制性底物的浓度
4.稀释率
5.温度
4、有鞭毛的放线菌孢子是那类放线菌产生的
1.诺卡氏菌属
2.链霉菌属
3.小单孢菌属
4.游动放线菌属
5.放线菌属
5、
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作用机理是
1.C.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
2.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3.破坏细胞膜
4.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5.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
6、
潜伏感染的特点是
1.E.病毒很快被清除
2.症状多为亚急性
3.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4.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
5.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7、
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1.以上均正确
2.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3.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4.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5.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8、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1.四肽侧链
2.β14糖苷键
3.五肽交联桥
4.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排列顺序
5.聚糖骨架
9、
发癣的病原体是
1.表皮癣菌
2.小孢子癣菌
3.黄曲霉菌
4.新生隐球菌
5.白假丝酵母菌
10、
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1.A.巴氏消毒法
2.流通蒸汽法
3.煮沸法
4.间歇灭菌法
5.高压蒸汽灭菌法
11、
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获得新的遗传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
1.突变
2.接合
3.转导
4.溶原性转换
5.转化
12、
耐甲氧西林的金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是
1.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
2.靶位组成部位改变
3.以上都是
4.灭活酶
5.钝化酶
13、
衣原体与病毒的相同点是两者均
1.二分裂法增殖
2.有细胞结构
3.对抗生素敏感
4.含两种核酸
5.专性细胞内寄生
14、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1.IgG
2.IgA
3.IgD
4.IgE
5.IgM
15、
类毒素是指
1.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2.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3.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抗原性的物质
4.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5.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16、
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1.分解代谢产物
2.特殊结构
3.侵入机体的部位
4.侵袭力和毒素
5.基本结构
17、
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
1.二倍体细胞培养
2.器官培养
3.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
4.动物培养
5.鸡胚培养
18、
与细菌致病作用无关的代谢产物是
1.细菌素
2.内毒素
3.侵袭性酶
4.外毒素
5.热原质
19、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1.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2.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3.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4.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5.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20、
花粉过敏属于
1.Ⅲ型变态反应
2.Ⅳ型变态反应
3.Ⅰ型变态反应
4.Ⅴ型变态反应
5.Ⅱ型变态反应
21、在同一抗体分子中含有不同种属来源抗体片段的抗体是
1.嵌合抗体
2.人源化抗体
3.重建抗体
4.噬菌体抗体
5.单链抗体
22、
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的片段包括Fab和()片段
1.Fc
2.pFc’
3.F(ab’)2
4.F(ab)’
5.VH
23、
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1.抗生素
2.补体
3.白细胞素
4.溶菌酶
5.乙型溶素
24、
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
1.头孢菌素
2.病毒
3.衣原体
4.人工合成双股RNA
5.细菌脂多糖
25、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
1.以上均不是
2.专性厌氧菌
3.微需氧菌
4.兼性厌氧菌
5.专性需氧菌
26、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1.芽胞
2.细胞壁
3.荚膜
4.细胞膜
5.核质
27、
输液引起的输液反应最可能是由于该液体中含有
1.热原质
2.外毒素
3.细菌芽胞
4.侵袭性酶
5.色素
28、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
1.破坏细胞膜
2.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3.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4.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5.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29、
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
1.F.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及释放
2.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3.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4.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
5.结合、复制、组装及释放
30、
钩端螺旋体的传染源和传播方式是
1.接触或食入带菌鼠、猪尿的污染水、土壤等
2.性接触
3.皮肤伤口感染芽胞
4.犬咬伤
5.吸入孢子
主观题
31、NK细胞
参考答案:
是一类不需特异性抗体参与也无需靶细胞上的MHCI类或II类分子参与即可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主要位于脾和外周血中,是正常人的一种单核细胞。
32、抗体
参考答案:
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激活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3、菌落
参考答案: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34、复制
参考答案:
复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全过程,包括吸附、进入与脱壳、病毒早期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晚期基因表达、装配和释放等步骤。
35、转导:
参考答案: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36、灭菌
参考答案: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成为灭菌。
37、荚膜
参考答案:
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38、芽孢
参考答案:
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39、磷壁酸
参考答案:
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40、补体
参考答案:
是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
41、细菌常见的无氧呼吸类型有_______呼吸._______呼吸、碳酸盐呼吸和延胡索酸呼吸。
参考答案:
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
42、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大分子物质,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结构与生理功能,而且还是_______、_______、环丝氨酸与杆菌肽等许多抗生素作用的靶物质,所以肽聚糖是一种重要而且在抗生素治疗上有着特别意义的物质。
参考答案:
青霉素、万古霉素
43、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有效。对芽胞需要提高消毒剂的和作用时间方可奏效。
参考答案:
繁殖体、浓度
44、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地方性、和四种形式。
参考答案:
大流行和爆发
45、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与吞噬两种。
参考答案:
完全吞噬,与不完全
46、外斐反应是以_______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_______病。
参考答案:
变形杆菌、立克次体病
47、
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光为能源,利用有机物为_______,不能以CO2作为主
要或唯一的碳源,一般同时以CO2和简单的_______为碳源。
参考答案:
供氢体、有机物
48、机体的天然免疫机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及机体的体液因子。
参考答案:
屏障作用、吞噬作用、
49、生命三域学说中的三域是_______域._______域和真核生物域。
参考答案:
古菌域、细菌域。
50、苏云金芽孢杆菌的_______对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_______。
参考答案:
伴胞晶体、生物农药
51、试述几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参考答案:
答:
1.传代培养保藏法又有斜面培养、穿刺培养、疱肉培养基培养等。(2分)
2.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是传代培养的变相方法,能够适当延长保藏时间,它是在斜面培养物和穿刺培养物上面覆盖灭菌的液体石蜡,一方面可防止因培养基水分蒸发而引起菌种死亡,另一方面可阻止氧气进入以减弱代谢作用。(4分)
3.载体保藏法是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的载体,如土壤、沙子、硅胶、滤纸上,而后进行干燥的保藏法,例如沙土保藏法和滤纸保藏法应用相当广泛。(4分)
4.寄主保藏法用于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它们必须在生活的动物、昆虫、鸡胚内感染并传代,此法相当于一般微生物的传代培养保藏法。病毒等微生物亦可用其他方法如液氮保藏法与冷冻干燥保藏法进行保藏。(4分)
5.冷冻保藏法可分低温冰箱(20—30℃,50—80℃)、干冰酒精快速冻结(约70℃)和液氮(19℃)等保藏法。(3分)
6.冷冻干燥保藏法先使微生物在极低温度(70℃左右)下快速冷冻,然后在减压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真空干燥)。(3分)
52、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有哪些主要异同点。
参考答案:
初次应答是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①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才能在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滴度低;③在体内维持时间短;④产生抗体的类型首先是IgM,随后才出现IgG等;
⑤抗体的亲和力低。
再次应答或回忆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①经较短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就在血液中出现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滴度高;③在体内维持时间长;④抗体类型以IgG为主,而IgM含量与初次应答相似;⑤抗体的亲和力高。
53、试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参考答案:
(1)原理:
①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②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环境中,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容易脱色。
③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
(2)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
(3)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
(4)意义:鉴别细菌: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54、试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参考答案:
(1)防御外来致病菌:如组成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和粘附。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谢产物,造成肠内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生长。(5分)
(2)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及吸收。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烟酸、生物素、泛酸等。(5分)
(3)免疫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作为非特异性抗原来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5分)
(4)抗肿瘤作用:能产生一些酶类代谢产物作用于致癌物质;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硝胺;作为抗原或免疫佐剂,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5分)
55、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参考答案:
答:
1.类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T细胞产生)。(4分)
2.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种:2’5’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8分)
3.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时性广谱性等。(4分)
4.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4分)
56、在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协同作用?
参考答案:
答:
1.当病原生物入侵机体,首先遇到的是非特异性防御机能:(1分)
(1)机体皮肤粘膜屏障的机械性阻挡作用、分泌化学物质和各种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3分)
(2)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和炎症作用;(2分)
(3)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抗微生物物质可发挥杀菌作用。(2分)
2.在此基础上,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逐渐建立:(1分)
(1)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建立,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可激活吞噬细胞的功能,CTL细胞可增强机体抗病毒、抗肿瘤和胞内寄生菌感染的作用。(4分)
(2)特异性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中和毒素、中和病毒并可发挥抗体的调理作用促进吞噬及参与ADCC等作用。(4分)
3.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以清除入侵的病原菌。(3分)
57、
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参考答案:
(1)基础培养基:含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如肉浸液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2)增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上填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3)鉴别培养基:以鉴别细菌为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16458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假如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抑制某一类细菌的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SS琼脂培养基。
(5)厌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进入还原物质,如肝脏颗粒、肉沫、巯基乙醇等可以还原培养基中的氧化物质,用于培养一般厌氧菌。如厌气肝汤。
58、试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
参考答案:
1.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梅毒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2分)
2.先天性梅毒是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能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若出生后能存活,呈现锯齿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症状。(3分)
3.后天梅毒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后天性梅毒分为三期。(2分)
(1)第1期:感染后约3个月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此期传染性极强。经2~3个月无症状的潜伏期后进入第2期。(3分)
(2)第2期: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此期传染性强,但破坏性较小。(3分)
(3)第3期:也称梅毒晚期。此期不仅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侵犯内脏器官,重者经10~15年后,出现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动脉瘤、脊髓痨等。此期传染性小,但破坏性大。(4分)
4.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但以细胞免疫为主。此种免疫力随病原体的消失而消失,故称为传染性免疫。(3分)
59、细胞因子有何生物学活性?
参考答案:
(1)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抗病毒感染和抗细菌感染效应。如IFNα、IFNβ能刺激病毒感染邻近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IL12和IL15能增强活化的NK细胞和CD8+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功能。TNF、IL1、IL6等可促进炎症细胞聚集并释放介质、启动抗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排除细菌。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及免疫效应。IFNγ、IL2、IL4及IL12等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清除,在免疫应答中发挥正调节作用;而TGFβ则可抑制巨噬细胞激活和CTL的成熟,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3)诱导细胞凋亡。如IL2可诱导抗原活化的T细胞凋亡,从而避免免疫损伤的发生。
(4)刺激造血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如IL3能刺激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系血细胞。
60、试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参考答案:
答: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1分)
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相应抗原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抗体,IgE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FcεR1)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6分)
2.介质释放阶段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变应原与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搭桥联结,可致细胞膜上FcεR1受体移位、变构,细胞被激活,膜稳定性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7分)
3.效应阶段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产生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导致过敏反应发生。(6分)
61、
试述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参考答案:
(1)荚膜: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2)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置和动力)。
(3)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4)芽胞: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62、试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参考答案: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2分)
1.病毒的基本结构
(1)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枢,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3分)
(2)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粒含有1~数个多肽。(3分)
2.病毒的特殊结构
(1)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含有包膜结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3分)
①病毒包膜的类脂质是宿主细胞的成分,有些病毒从宿主细胞表面获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细胞胞质内膜,如虫媒病毒;有些病毒则来源于宿主细胞核膜,如疱疹病毒。病毒包膜中类脂质使其病毒对脂溶性溶剂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种”特异性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3分)
②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细胞。包膜的表面为粘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包膜子粒称为刺突,镶嵌于包膜的类脂质中。例如,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二种刺突,均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3分)
(2)须触: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头针状结构,例如腺病毒核衣壳20面体12个顶角个长出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细胞、凝集红细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3分)
63、试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参考答案:
答:
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3分)
2.其次,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3分)
3.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
(1)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2分)
(2)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3分)
4.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3分)
(1)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3分)
(2)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3分)
64、试述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及病毒增殖方式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4分)
2.病毒增殖方式的特点:
(1)病毒没有完整的酶系统,必需在敏感细胞内增殖;不能自主复制。(3分)
(2)病毒在敏感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的代谢系统会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为摸板进行核酸的复制,并转录病毒mRNA,翻译成病毒蛋白质。(5分)
(3)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分别构成子代病毒的核心和衣壳,在装配成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复制具有周期性,即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释放,称为一个病毒复制周期。(5分)
(4)病毒复制的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与释放。(3分)
65、试述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参考答案:
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溶菌、溶细胞作用。
②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裂解产物C3b、C4b是重要的调理素。这些成分一端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另一端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在细菌和吞噬细胞之间起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吞噬。此为补体的调理作用,又如IgM的调理作用也是通过激活补体而间接发挥的。
③免疫粘附作用。C3b和C4b具有免疫粘附作用,使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CR1)的红细胞、血小板等表面,并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如C2a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C3a、C5a、C567还是一种有效的趋化因子,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称趋化作用。C3a、C5a、等还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⑤中和、溶解病毒作用。当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与下,可显著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66、试述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如何?
参考答案:
答:
1.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即Ⅳ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引起组织损伤的细胞主要是CD4+的Th1细胞和CD8+的Tc细胞(CTL)。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3分)
2.T细胞致敏阶段:变应原常可以是药物、染料等半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与皮肤角质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2分)
3.完全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形成了抗原肽MHCⅡ类/I类分子复合物,与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CD4+Th细胞或CD8+CTL细胞特异性结合,从而促使这些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即致敏的Th1细胞和致敏的CTL细胞。(5分)
4.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当致敏的Th1细胞再次与相应抗原作用,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IL2、IFNγ、TNFβ、GMCSF等,引起以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的损伤。(5分)
5.致敏CTL细胞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直接破坏靶细胞;也可通过诱导靶细胞表达凋亡分子(Fas),后者与CD8+效应CTL细胞表面的FasL(配体)结合,导致靶细胞凋亡。(5分)
67、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某种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能否作为免疫原成功地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3分)
(1)异物性: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具有异物性的物质有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以及某些自身物质。(4分)
(2)理化性状: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量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为大分子的有机物质。抗原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决定基越多,结构越复杂,在体内不易被降解,能持续刺激免疫活性细胞。(4分)
②化学性质和组成:多数大分子蛋白质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核酸分子多无免疫原性,类脂一般无抗原性。(4分)
③结构的复杂性:从结构上看,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2分)
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抗原应有一定的空间构象,并易于被接近。(3分)
68、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及TI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哪些特
点?
参考答案:
1.TDAg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即由半抗原和载体组成,故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的辅助。同时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并产生免疫记忆。(4分)
2.TIAg只含有B表位,不需要T细胞辅助,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回忆反应。TIAg是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又分为TI1Ag和TI2Ag。(4分)
3.与TD抗原相比,TI抗原只能刺激机体的不成熟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具有三个特点:(3分)
(1)TI抗原能直接刺激B细胞活化,不需要APC加工处理、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3分)
(2)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不产生记忆B细胞,因此,TI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没有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属于IgM型;(3分)
(3)TI抗原刺激机体只能产生体液免疫,而不能产生细胞免疫。(3分)
69、试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参考答案:
(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
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①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②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2)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
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
70、试述巨噬细胞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参考答案:
答:
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1分)
(1)内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编码的蛋白分子、肿瘤抗原等。(2分)
(2)它们在胞浆内受聚合蛋白酶体(LMP)的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810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2分)
(3)抗原肽再由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3分)
(4)最后运送到APC表面,递呈给CD8+T细胞,供CD8+T细胞识别。(2分)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1分)
(1)外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外感染的微生物或其它蛋白质抗原。(2分)
(2)经APC吞噬或吞饮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小体,并与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在酸性环境下,受蛋白水解酶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免疫原性抗原肽(1220个氨基酸残基)。(4分)
(3)在吞噬溶酶体中,抗原肽与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表达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3分)

更多免费学习资料请登录www.openhelp100.com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7-25 19: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明星用户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4-29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