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扫码加微信
《成人》篇“市”字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②
赵平安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一、《成人》篇中的一个难字
清华简第九辑中有一篇《成人》,一共有30支简,主体内容是“成人”对“后”所说的话,涉及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法治观念和司法制度等方面,内涵丰富,珍贵重要。③ 参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九)》,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贾连翔:《清华简〈成人〉及有关先秦法律制度问题》,《文物》2019年第5期。

其中第10号简、第29号简有一个难字,特别引人瞩目。为便于理解,现将该字相关文例引述如下:

1.非天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作)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悯),隹(惟)民昌(猖)凶,不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循)古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常),咸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扬)亓(其)又(有)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讧)。【一〇】

2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成)人曰:“句(后),朕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尽)告女(汝),吉凶不易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恪)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兹)毋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怠),毋败朕型(刑),以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循)兴(绳)下蚘(尤)。夂(众)隹(惟)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辨)饲(饬),隹(惟)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物)观之。”【二九】—【三〇】

文中隶作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的字原形作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之形。上从止下从人,隶作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是依样隶定。对于它的释读,一直没有很好的意见。

该篇注〔三四〕前后几次改易,很能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初稿注释为:

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字作上止下人之形,又见于简二九,疑为“此”字,传抄古文的“此”字有作“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38”者,与之同形……或说“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为“遵”之会意字,参见李守奎《清华简所见“遵”字说》(待刊)。

后修改为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又见简二九,疑为“循”字,字从上止下人之形,会遵循前人足迹之意。下文有“以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循)兴(绳)下蚘(尤)”一语可证,参看黄德宽的《清华简所见“循”字说》(待刊)。

结合上下文例,平心而论,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在简文中表示的确实应是“遵循”一类的意思。但把这个字释为“遵”或“循”,字形上显然是行不通的。“遵”或“循”都传流有序,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的写法容不进它们的演进序列。为一个已有的字另造新的会意字,也是极不寻常的事情。

这个字形体清晰、简单,却是前所未见。在讨论过程中,我虽不同意释此、释遵、释循之说,但一时也提不出更好的说法。但总觉得应该紧密结合字形,另辟蹊径,才能找到正确的结论。

2019年5月18日,在清华简第九辑整理报告审读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位业内专家也一起讨论了这个字。多数学者不持立场,个别学者支持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是战国时期创造的循的表意字的说法。审读会远没有就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的释读达成一致意见。在一线从事出土文献整理工作的人往往都有一个体会:越是结构清晰简单、上下文意明白的字,如果是大家都不认识的字,那它给大家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反而是更加巨大的。面对这样的文字,就像面对一个巨大的“格式塔”,①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9页。务必解决而后快。审读会后,经过较长时间的集中思索,我认为这个字应该释为“市”,读为“持”。现在把意见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由于古文字中的市字有些释读大家还不是很熟悉,演变脉络也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还得梳理一下市的释读过程。

二、古文字中已经释出的市字
古文字中市的释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最早释出的是西周金文中的市字。兮甲盘有一个写作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形的字,旧释为上从止下从兮,实际上并不成字。孙诒让在《古籀余论》(1903年完成)、《契文举例》(1904年完成)、《名原》(1905年完成)里都释为市。《名原》最为晚出,其说法较为完整,也较有代表性。《名原》指出:“此文(指兮甲盘)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字两见,当即市字。上从止与之声同部,中从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即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之变,下从丂即乀之变也。盘文纪兮甲治四方委积之事,谓淮夷之人,毋敢不出其畎畮,以其委积财赆及贮藏,皆毋敢不就我帅从市易。即诸侯百姓有贮藏,亦毋敢不就我市易。以字例与文义参校,殆无疑矣。”② 转引自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卷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18页。

孙诒让的说法是后世释读其他古文字的强有力的支点。

裘锡圭1980年发表《战国文字中的“市”》,对战国时期市字分系进行了释读。③ 裘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转自《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0—344页。 其后又有多位先生就旧有材料或新出材料进行补正。④ 参见牛济普:《荥阳印陶考》,《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石志廉:《会平市鉨补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5年总第7期;陈伟武:《〈古陶文字征〉订补》,《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赵平安:《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转自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60—266页。裘锡圭以兮甲盘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字为定点,对各系文字的演变作了很好的说明。他指出,齐系文字市作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等形,其中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就是由pagenumber_ebook=44,pagenumber_book=39变来的,其主要变化是丂旁边的两点挪动了位置。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之类比较复杂的写法,跟齐国金文里“平”字可以写作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等形① 容庚编著:《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6页。是同类的现象。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等所从的“土”是后加上去的偏旁。② 裘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转自《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330—344页。

燕国文字市作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等形。上部从之,与兮甲盘相同。下面把丂的弯笔拉直,把丂旁两点也改成竖划,让它们跟之的横划相接。

三晋文字市作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等形,除个别外,往往加土旁,或者贝旁,其中之和丂横划往往合并为一,丂旁两点或省去,或仍然保存,或与横划两端相接,置于右边或者左旁。

楚文字市作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之形,之和丂横划合并,丂的竖笔或挪到一边,或与留下的一点两两相对,或单独存在形成半包围结构,下面往往加土旁。

秦文字市作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之形,之与丂横划合并,两点保留与之横笔相接,丂字或保留曲笔,或拉直。

战国时期市字的释出,是战国文字研究中的重要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③ 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9—340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8—50页;徐在国、程燕、张振谦:《战国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713—715页。

古文字中,甲骨文的市是最晚被识出来的。饶宗颐、王蕴智、冯时等先生先后把甲骨文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字释为市。④ 饶宗颐:《殷代的日祭与日书蠡测——殷礼提纲之一》,见《华学》第1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0—58页;王蕴智:《释甲骨文“市”字》,《古文字研究》第25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6—28页;冯时:《殷卜辞“市日”考》,《古文字研究》第25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4—58页。 他们几位都是从兮甲盘字形和秦简文例(时称词)出发的。兮甲盘市字字形与甲骨文市字一脉相承,甲骨文“市日”与秦简“市日”契合度也很高。因此把甲骨文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字释市的说法很有说服力,可以说目前已成定论。⑤ 李宗焜编著:《甲骨文字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5—296页;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38页;陈年福:《甲骨文新编》上编卷五,北京:线装书局,2017年,第51页。

虽然把上面金文、战国文字、甲骨文诸字释为市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是结合甲骨文字形来看,市字上面部分是否从之,下面部分是否从丂,却是不明确的。所谓从之从丂,应是后世形体演变的结果。市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战国文字的演变,实际上是一个部件化和形声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其他许多汉字的演变路径相似。

三、从战国文字寻找与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有关的线索
明确了市字发展演变的脉络,我们便可以从中寻找《成人》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字的踪迹。

裘锡圭文中还提到一个写作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形的字,原作(见图1、图2)之形,出土于山东邹县一带。裘锡圭怀疑右旁是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之变体,字当释为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市)。后来陈伟武先生专门作了补正,证明此字确是从贝从市,就是pagenumber_ebook=45,pagenumber_book=40(市)字。目前这一说法已得到了普遍认同,无论从研究著作还是从工具书都可以看得很清楚。⑥ 参见周宝宏:《古陶文形体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徐在国、程燕、张振谦:《战国文字字形表》,第714页。

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
图1 《古陶文汇编》3.1344

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
图2 《古陶文汇编》3.1345

上博五《竞建内之》第9号及第10号简是隰朋和鲍叔牙批评齐桓公的话,当中有“进芋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子以驰于倪廷”一句。整理者释“芋”为华,释“倪”为“郳”,①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5—176页。都是可取的见解。但把芋前一字释为“进”,倪后一字释为“廷”,则是错误的。我们曾撰写专文,释所谓“进”为“拥”,“廷”为“市”。并且结合《说苑·尊贤》中的一段话,把“拥华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子驰于倪市”理解为齐桓公拥美女乘车疾驱于郳市。② 原载《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转自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第260—266页。 其中市字作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竞建内之》第10号简)之形。

通过本文第二节的梳理,我们知道市字土和贝都是后来加上去的。市与土有关,也与贝有关,因此可以加土,也可以加贝,也可以同时加土加贝。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是土旁和初文市的竖笔共用笔划,左面的竖笔应该是原来的短笔变来的。

陶文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字去掉土和贝旁就变成了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竞建内之》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去掉土旁和左边的竖笔就变成了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形。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和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就是市的初文的写法,它和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的结构是高度一致的,完全可以判定为同一个字。因此从字形上看,我们可以把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释为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 ·德经》:“我恒有三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宝),市而pagenumber_ebook=46,pagenumber_book=41(宝)之。”北大简《老子》作“我恒有三葆(宝),侍而葆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中的这个“市”、北大简《老子》中的这个“侍”,今本写作“持”。说明市、侍、持是可以通用的。《说文》市字从“之省声”,而侍、持从“寺声”,寺从“之声”,虽然声符所处层级不同,实际上,归根结底,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声符。市、侍、持,古音很近,可以通假,是很自然的。持是古代关于手的应用得最广泛的词,凡与手有关的,几乎都可以用持。所持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抽象的东西。③ 参见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86页。 其中有一种用法,就是当“守”讲的。如《左传·昭公十九年》:“楚不在诸侯矣,其谨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杨伯峻注:“持,守也,保也。”《国语·越语下》:“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韦昭注:“持,守也。”《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地],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持公守威”,持与守相对,与守义相近。《墨子·七患》“仕者持禄,游者爱交,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持是守住、保持的意思。《荀子·荣辱》:“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持犹守义。《吕氏春秋·慎大》:“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持,犹守也。”《孟子·公孙丑上》两见“持其志,无暴其气”,焦循正义引《吕氏春秋·慎大篇》高诱注:“持,守也。”持用为守义,可以说是很常见的用法。《成人》“持古常”等于说“守古常”。《论衡·程材篇》:“聪慧捷疾者,随时变化,学知吏事,则踵文吏之后,未得良善之名。守古循志,按礼修义,辄为将相所不任,文吏所毗戏。”其中守古与《成人》持古常相当,循志与《孟子》持其志近似。《汉书·萧望之传》:“初,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④ 此例蒙王挺斌提供,谨此致谢。持故事也可以和持古常类比。

持也有循的意思。《列女传·母仪·启母涂山传》:“持禹之功而不殒。”王照圆补注:“持,循也。”《成人》中的“持绳”与文献中的“循绳”相当。《成人》注[八八]举《文子·道原》“放准循绳”,《上德》“循绳而断即不过”,《荀子·王霸》“百吏畏法循绳”,《楚辞·离骚》“循绳墨而不颇”,《韩非子·诡使》“循绳墨诛奸人”等数例,大家可以参看。

把《成人》中的pagenumber_ebook=47,pagenumber_book=42释为市,读为持,可以说文从字顺。

四、从市字的写法管窥《成人》的底本问题
pagenumber_ebook=47,pagenumber_book=42字陶文出土于山东邹县一带。邹县现在已改为邹城市,邾国古城坐落在其境内。邾亦作邾娄,曹姓,初都于邾(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西周初年,封颛顼后裔曹侠于此,国号邾,附庸于鲁国。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邾文公卜迁于绎(今山东邹县南邹绎山下,俗称纪王城),定都于绎山之阳。鲁穆公时改邾为邹。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为楚所灭。①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33页。 鼎盛时期,邾的辖境约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地。pagenumber_ebook=47,pagenumber_book=42字陶文出土于古邹鲁之地是可以肯定的。我们注意到,徐在国先生等位已经把pagenumber_ebook=47,pagenumber_book=42归入齐系文字大类,这是富有见地的。② 参见徐在国、程燕、张振谦:《战国文字字形表》,第714页。

上博五《竞建内之》和《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整理报告原作两篇处理。报告发表以后,多位学者指出应调整简序,合两篇为一篇。③ 参见季旭升:《上博五刍议(上)》,简帛网,2006年2月18日;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后收入氏著:《战国竹简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68—182页;郭永秉:《关于〈竞建〉和〈鲍叔牙〉的字体问题》,简帛网,2006年3月5日;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札》(一),简帛网,2006年3月5日。 陈剑认为:

全篇主旨跟我们曾讨论过的《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相近。首先叙述齐桓公遭遇日食,桓公欲设法攘除之。鲍叔牙与隰朋引殷高宗与祖己故事指出,自然界的异象乃是上天鬼神给予的警示,古人不但不害怕,还把这看作是“得福”,看作是天地鬼神以此来促进人君听从谤谏、施行善政。如果应对得法,则将有好的报应。鲍叔牙与隰朋进而借机进谏,数落桓公任用佞臣易牙、竖刁,给桓公和齐国造成的种种危害。桓公乃修祭祀,施行“老弱不刑”、及时修缮道路桥梁(“九月除路,十月而徒梁成,一之日而车梁成”)等善政。最终由于应对得法,得到好的报应:晋国的侵伐消弭于无形,日食和桓公的某种疾病(“pagenumber_ebook=47,pagenumber_book=42”)亦皆不为害。④ 参见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见氏著:《战国竹简论集》,第171页。

很明显,即使把《竞建内之》和《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两篇东西合在一起看,通篇讲的也不过是一些齐国故事。

和战国时期其他写法的市字比起来,邹县所出陶文pagenumber_ebook=47,pagenumber_book=42和上博五中的pagenumber_ebook=47,pagenumber_book=42最大的特点是上面从止而不是从之,这个特点应该看作齐国陶文中一个分系的特点,考虑到陶文出土于邹县,也许应看作邹鲁一系的局部特点。

总体来说,《成人》一篇可以看作东周时期的书类文献。它的成文时代无疑要比邹县所出陶文和上博五《竞建内之》和《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要早。其中市字的写法应该是它们的前身。

我们认为,如果可以做适当推断的话,《成人》的底本可以看作具有齐系文字风格的作品。它或者成于齐地,或者曾在齐地流传。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2-1-6 10: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明星用户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4-28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