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回复: 0

论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价值逻辑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2-1-5 12: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论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价值逻辑
陈若松,余文涛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摘 要]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价值诉求:在价值目标上,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内在统一;在价值本质上,实现以人的自由自觉绿色活动方式为本质目的和本质手段的内在统一;在价值生成路径上,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价值性、规律性与实践性的内在统一;在价值客体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内在统一;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全面渗透绿色元素的内在统一。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价值逻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迈向高质量发展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面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人民共同的利益期盼和对美好绿色生活的需求。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既要遵循绿色发展客观规律,又要凸显绿色发展价值引领,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强调的是探求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逐步解决,而不是简单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回溯到原始状态的“猿人”与自然的本能共生;所关注的是用全面绿色转型的办法解决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进人与自然在发展中和谐共生。新发展阶段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究竟要遵循哪些基本价值诉求逻辑,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各个阶段性的现实目标,才能确保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朝着未来的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呢?下面拟从价值目标、价值本质、价值生成路径、价值客体、价值思维方式来探讨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诉求的基本遵循。

一、在价值目标上,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内在统一
在价值目标上,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既要考虑到“十四五”规划的阶段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又要考虑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奋斗目标即强国目标,更要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奋斗目标即未来指向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重视生态文明在价值目标上的现实指向性,毛泽东同志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森林破坏严重问题时,就明确提出要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绿化祖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靠天吃饭”自然条件。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商品化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现实情况,提出重点发展经济。虽然工业发展成绩显著,商品经济日渐繁荣,但是工业污染特别严重,从而提出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江泽民同志针对高速发展是以高消耗为代价,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同志坚持以人为本,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且明确提出要构建“两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50年要实现美丽中国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同时指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绿色安全产品的需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内在自觉的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指明了未来的正确方向并从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从近期目标来看,分为三个阶段来实现美丽中国梦。第一阶段,就是要实现“十四五”期间阶段目标,即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1],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生态利益;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实现远景目标,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1],让老百姓的生态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第三个阶段,实现强国目标,即到2050年“建成美丽中国”,实现生态美丽梦,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自觉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2](p367)从长远目标来看,指明了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胜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党的最高理想,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未来指向自然不能停留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上,必须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价值目标不仅仅是要超越“十四五”规划以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目标,也不能停留在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目标、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二〇五〇年强国目标上,必须展望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终极关怀,即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的生态文明终极关怀目标体现了最高理想,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近期目标体现了现实关怀。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价值目标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价值终极关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价值目标诉求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即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的内在统一。只有坚持逐步推进,统筹兼顾,既把握当下,又展望未来,明确目标和方向,扎扎实实,久久为功,才能逐步地实现新发展阶段现实可能性的目标,使我们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朝着未来的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二、在价值本质上,实现以人的自由自觉绿色活动方式为本质目的和本质手段的内在统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增长,工业生产发展繁荣,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资源消耗过度,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发展过程中绿色发展严重缺失;各类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之痛、民生之患,生态民生需要逐渐从隐性变为显性,正在逐步实现从“盼绿色需要”到“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养成”的根本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新发展阶段,从自然报复外在压力推动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渐凸显,再到资源瓶颈突出内在要求对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内在自觉。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从本质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广泛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内在自觉养成为本质目的,让绿色生活成为人民自身的内心信仰和自觉的自主的活动方式。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现在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3](p392)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巨大伤痛就是家园被破坏,生活困苦不堪,经济发展受到破坏,每一个国家政府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重建家园和发展经济。因此,追求GDP成了战后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首选的价值目标。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片面粗放型经济增长观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民怨声很大,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品质,人民对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强烈,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盼。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满足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的美好期待,满足人民合法的生态利益,提升人民绿色生活品质。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经济发展的积累为我们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十八大以来积极主动地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了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也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绿色掠夺、污染转嫁、绿色发展两极分化的邪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目标,正是我们推进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现实可能性的奋斗目标。

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目的,就是让人民享受到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更绿色的物质产品,让环境更优美,衣食住行更安全、更绿色环保,走向高质量的绿色生活。不仅如此,更为本质的价值诉求的转向是要不断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即自觉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提升人类自身的绿色发展能力,使绿色发展能够成为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生活的内在需要,不断追求人的自由自觉的绿色活动。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要义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在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能力,而不是本能的自然力,人的本能的自然力在绿色实践活动中,始终是自然前提和基础条件,但是并不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一部人的本质力量发展史,人的本质力量可以理解为人的自身活动能力;驱动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自由自觉绿色活动的能力。人虽然不能主宰自然界,要受自然规律制约,但是人可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改变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使之变为属人的世界和属人的环境,即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优美环境,同时又体现“无为而治”的境界即自觉做到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实现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强调把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变成人民群众自觉的绿色活动需要,从而实现人民群众从盼绿色环保、绿色安全需要到绿色行动内在自觉需要的根本转变。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能力提升,才有可能使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具有本质意义;人民群众逐步追求自觉的绿色活动的需要,构成了促进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推进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已经从过去隐性的需要凸显为新发展阶段更加显性的需要。新发展阶段特别重视从本质上提升人民群众的美好绿色生活品质,首先要做到能够满足人民对更优美环境的需要,实现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的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p362),“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p362)。其次要做到满足人民对绿色安全的需要,实现从“绿色环保”到“绿色安全”的转变。再次要做到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需要,实现从“绿色安全”到“绿色自觉”的根本转变。最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真正满足人的自由自觉绿色活动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检验标准不仅体现在人的绿色生活质量提高上,而且体现在人的绿色素质全面发展上。传统的经济增长观把人视为工具,而且过分地物质化,单纯地把对人的劳动能力的最大化开发利用看成一切发展的中心,把GDP视为发展的主要目的,忽视了人本身就是发展目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体现在绿色发展理念上,不仅强调人民群众是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强调在人民群众的绿色实践活动中推进绿色发展既是根本手段又是根本目的内在统一。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如果不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需要为根本目的,就会失去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意义;同时,如果不以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能力为根本手段,就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5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既强调必须充分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同时,以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的需求为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绿色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在价值生成路径上,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价值性、规律性与实践性的内在统一
唯心史观的最大缺陷就是不了解实践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把人看作是抽象的人、直观的人,在人的自身实践活动中不能把人的主观价值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从而不能把价值诉求主体的能动性和价值诉求的客观规律性相结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正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自身,走出动物的本能状态,不断超越人的过去,面向未来不断创新。人民群众的绿色需要的满足最终在于绿色生产活动而不在于绿色消费活动。迈入新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发展成就非常显著,但是环境问题却也很严重,与人民对美好绿色生活的需求差距比较大,工业文明过度繁荣而绿色发展严重不足、不全面,因此,应把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然而,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本质不在于理论思辨活动,而在于人民群众广泛地自觉开展绿色活动。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但是不能操之过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必须扎扎实实,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久久为功,才有可能实现各个历史阶段特定的目标任务,最终实现未来的目标。正如恩格斯所说,唯有借助于生产力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5](p492)。

新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体是人,而且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p39—40),正是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交互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价值性选择和客观规律性要求的内在统一。在绿色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渗透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的目的、需要去从事实践活动,即以绿色生产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安全、低碳和绿色的物质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绿色价值。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并非价值无涉的领域,内在地包含着绿色价值的规定性,从价值规定性来看,就是要满足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绿色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根据客观条件许可去从事绿色活动,因为人的绿色活动是一种历史的绿色生产活动,而不是绿色思想活动。新发展阶段必须把广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全面绿色转型的本质要求,大力开展绿色实践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绿色实践活动的能力。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仆。首先,人因自然而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7](p161),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来源。人类不能抗拒自然规律,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3](p394)人们只要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8](p33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界是自在的、本能的适应状态,最初的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宠儿”,处于与大自然的本能状态中;当人开始劳动的时候,人才走出了大自然的本能世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是简单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不是倒退到盲目的原始状态之美。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价值诉求的根本路径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地推进绿色发展。

其次,人不是自然的奴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改造自然,不断改变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使之变为属人的世界和属人的环境,即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优美环境。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之美,实质上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体现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之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而全面的绿色发展,体现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内在统一,体现为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之美。

马克思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7](p500)只有不断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价值目标。绿色发展的不足是制约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绿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甚至不到位,就是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能力的缺失或者不平衡、不充分所导致的,因此要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能力,广泛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9](p209)新发展阶段发展绿色生产力,实质上暗示着必须以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度创新、绿色消费创新、生态修复能力提升为着力点,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从而使得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获得更好的优美生态环境,储备更多的自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新发展阶段必须完善和健全绿色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自觉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自觉开展绿色行动,优化生态安全修复与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3](p396)人人都是绿色发展的主人,不但要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还要主动承担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大国责任,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四、在价值客体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回应了人民对生态需求所盼,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它们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体现这些要素的融合发展,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有机体各个构成要素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但是,现实生活中,构成社会有机体各个要素是同时并存而且始终是相互作用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新发展阶段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决不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中单独割裂开来,独自自行发展,而是体现为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要素交互作用、全面渗透的过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味着社会有机体的各个构成要素都有可能产生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绿色元素,都有可能保护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从各个方面把绿色元素渗透到社会有机体发展之中。要发展绿色经济,应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保护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充分体现绿色元素的低碳绿色循环式经济发展,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都要注重绿色发展,严格防治污染、禁止浪费,做到优先绿色技术革新,使生产中的污水、废气得到及时处理,节约资源、控制消耗,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发展绿色交通、绿色物流,确保绿色资源分配合理、公平公正。政治上把绿色发展渗透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之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文化上把绿色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把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先进绿色价值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化发展,做到把绿色元素有机融入社会有机体各个要素之中,才能全面实现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价值目标。

五、在价值思维方式上,实现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绿色元素全面渗透的内在统一
新发展阶段全面绿色转型,在价值思维方式上,必须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使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过程之中,把绿色价值渗透到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之中,使得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各个理念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态势。首先,要做到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创新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价值渗透到创新之中,明确创新的绿色价值指向;凡是不利于绿色发展的技术必须禁止开发和使用,要全面提升绿色发展的技术含量,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其次,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协调利益矛盾,求得平衡发展。目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必须统筹兼顾,在补齐生态短板上多用力,下苦功夫,艰苦奋斗,实干兴生态,生态兴国,生态惠民,久久为功,通过补齐生态短板增强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千万不要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盲目转移到贫困落后地区,不要顾此失彼,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就是要重视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多要素齐头并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同时又要从根本上把解决环境污染放在发展绿色技术上,而不是把污染转移,重点是靠绿色技术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注重协调好当代人之间的生态利益矛盾以及当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的生态利益矛盾,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发展机会公平,绿色资源配置均衡,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就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和资源,共同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不要只顾及建设美丽中国,而忽视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尤其要反对发达国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9](p212)共享发展,让人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时要充分调动人民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绿色智慧和绿色能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0-3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1.05.008[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1)05-0066-06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大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XSP18ZDA001);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价值诉求研究”(17YBA130)。

作者简介:陈若松(1966—),男,湖南衡阳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首席专家;余文涛(1996—),男,湖北武汉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罗雨泽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5-12 20:18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