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回复: 0

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历程与重要启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12-31 15: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历程与重要启示
□邹 慧,黄 河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分中心,重庆400031)

[摘 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以来等五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科学研判了社会主要矛盾,并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改革实践,推动了中华民族由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的沧桑巨变。回顾与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伟大历程,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条主线,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和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才得以解决。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历史轨迹,全面总结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启示,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研判;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至今,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跨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其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始终做到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并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改革实践。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其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重要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1956—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新时代以来(2012年至今)。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历史轨迹,全面总结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启示,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历史轨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欺凌与压迫,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摆在年轻的共产党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认清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社会,从诸多繁杂的社会矛盾中研判社会主要矛盾,这是确立革命对象、制定正确路线方针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一大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直到1922 年7 月召开的党的二大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式提出对外要推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自主,对内要消除军阀混乱的局面,营造和平的国内环境,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清晰地指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要矛盾,并第一次将反帝反封建确立为革命的主要任务。在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解决主要矛盾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新组建的国民革命军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1927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随后蒋介石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独裁统治,整个中国社会仍然呈现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继续领导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政权作顽强的斗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明确提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1](p631)。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结合时局发展的客观实际,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反帝斗争的绝对胜利。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悍然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2](p1130)我们党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解决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
早在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将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确立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范畴。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派出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夺取了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安全和尊严;继续领导新解放区的农民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推翻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封建剥削制度;深入开展覆盖全国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给残留在中国大陆的国民党反革命势力以有力的打击。民主革命时期遗留任务的完成使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得以基本解决。

到1952 年底,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一矛盾。在具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较大比重。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突破口。1953 年12 月,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最终形成。一方面,通过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为国家独立和富强奠定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在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引导个体农业经济、个体手工业经济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采取和平赎买和逐步过渡等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政策的指导下,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基本确立,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1956—1978年)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思索和研判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或称十大矛盾,指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为党的八大正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奠定了理论基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p293)中国共产党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得出的正确判断完全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反映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主要任务的确立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开展。矛盾的解决要求我国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换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7 年2 月,毛泽东发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重要问题,指明国家的根本任务已经调整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推进生产力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遗憾的是,由于受到国际国内复杂局势的影响,随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发生了偏差。1956 年召开的党的八届二中全会、1957 年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和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逐渐形成了与中共八大完全相悖的判断,认为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之间的斗争将日益激烈,并伴随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始终。基于这一错误判断,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小的波动和曲折,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后果,主要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表现得更为复杂。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理性反思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重新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恢复到正确轨道。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讲话中特别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p182)邓小平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依据,而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1981 年6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将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p168)。“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反映出解放生产力的紧迫性,“落后的社会生产”彰显出发展生产力的迫切性。这一论断涵盖范围更宽,内容更广,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更加理性和精准。

自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立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以来,党的十二大直至党的十八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一以贯之。党的十二大将社会主要矛盾写入党章总纲。党的十三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要矛盾相统一。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列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党的理论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详细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地位、贯穿时间及适用范围。党的十六大继续沿用上述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的提法。党的十七大强调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懈努力,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没有变。党的十八大由“两个没有变”增加至“三个没有变”,再次强调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是党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客观判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落后的社会生产”显然已不再符合实际。

(五)新时代以来(2012年至今)
2017 年10 月,中共十九大对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崭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p9)这一转化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深刻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反映出社会供需领域的深刻变化,说明“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解决新矛盾的主要着力点。

社会供给层面,改革开放最大限度激活了我国经济的内在活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额增长超过了80 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已经在世界138 个经济体中位列第28位。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世界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这些成就充分说明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状态已经被物质充裕所取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复存在。人民需求方面,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开始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逐步解决了人民温饱不足问题,更实现了人民追寻的小康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性需要,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高品质、复合型和个性化的特点。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呈现出整体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制约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主要根源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因此,要从解决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入手解决新矛盾。为了实现平衡而充分的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实现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消除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差距,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科学研判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理论和实践探索充分说明,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优秀的精神品质,运用科学的方法研判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具备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优秀品质。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个人的发展要以国家的独立富强为依托,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人民的美好生活。翻开历史的卷宗,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从此开启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国的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数次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靠着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正确研判出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侵略,从而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解决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建立了新中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根基。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7](p6)尽管中国共产党在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曾经走过弯路,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问题,通过不断加强学习能力,注重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事物,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做到实事求是,最终及时地纠正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偏差,恢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朝着正确的方向解决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掌握着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方法。百年来,之所以能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其重要缘由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审视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其中主要矛盾规约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叠加,包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争夺利益的矛盾等。在诸多杂乱无章的矛盾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法确立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但受到国际国内复杂局势的影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内外矛盾增加。中国共产党运用矛盾分析法辨析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而非敌我矛盾,我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建立先进的工业国,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之初,整个国家在经历了危机和重创之后,社会供给短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中国共产党运用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住社会主要矛盾并调整了工作重心,确立了工作方向,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新征程。然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增多。中国共产党继续运用矛盾分析法,作出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最迫切需要化解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准确研判。

(二)马克思主义是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唯一最科学最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认清中国国情、把握最主要的时代问题的基础上研判社会主要矛盾,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朝着正确的方向得以解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体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这一复杂系统的发展,是把握社会规律的关键钥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形态都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前提,一旦偏离生产力发展的正确轨道,社会矛盾将会增多,甚至可能激化。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要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桎梏,建立起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关系,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正确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遵循。“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8]。只有遵循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始终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完善上层建筑,才能精准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毛泽东肯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的存在,指出了不同矛盾的不同性质,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正确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遵循。无论处于历史发展的何种阶段,首要的任务都是要弄清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以人民的真实需求作为研判主要矛盾的重要依据。矛盾的解决也要紧紧围绕人民需求的实现,一心一意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既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更是变革世界的实践武器。马克思主义所彰显的科学魅力和实践品格决定了它不仅善于利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地建构并“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发展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唯物史观、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文化建设理论、公平正义思想等科学理论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实践指引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所彰显的科学伟力是指引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有力武器。

(三)发展生产力是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方向
从生产力角度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坚守的重要方向。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丰富,产品多样且品质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高;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产品单一且品质差,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低。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发展生产力作为实践方向,从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不断提升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来研判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有效路径。无论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都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和基础。在任何历史阶段,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必然无法解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物质资料短缺,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能力低下,这些现实状况严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日益强烈,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社会生产落后的现状成为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各方面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性需要已经得到极大的满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了整体性跃升,享受性和发展性需要构成了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遵循人民不断升级的需要,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实践方向。从供给的维度,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建立在社会有能力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文化产品、民用产品等高质量供给上,而供给能力的提升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供给水平提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从需求的维度,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更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等。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指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效率、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创新能力等还有待提高。无论是不平衡问题还是不充分问题,都要通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来逐步地达到平衡充分的发展状态。因此,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然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继续推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启示。

(四)以人民为中心是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执政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p1)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全过程,始终将人民深深地镌刻于时代的答卷之上。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主动倾听人民的心声、回应人民的诉求、满足人民的期许,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需要作为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民需要是社会主要矛盾研判的逻辑起点,人民满意是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逻辑归宿,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启示。

满足人民需要是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起点。人的幸福与需要相关,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一定的幸福感。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的过程。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高等级的需要将会自觉地生成。对于执政党而言,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是否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清楚明白地了解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程,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人民的立场,反映人民的诉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使得我们党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局面中正确研判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正是坚持人民至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根本落脚点,才使得我们党在研判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人民群众的身上,各种侵略和剥削使人民的生活极度困苦,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和殷切期盼。在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心系群众冷暖,勇敢承担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解决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于国际贫困线以下,解决温饱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而我国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厚的人民情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解放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桎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更加多样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凸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破解制约美好生活实现的结构性问题,努力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

人民满意是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逻辑归宿。人民对先进生产力的需要、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生动论述既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充分彰显,又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既是我们党人民情怀的有力呈现,也是我们党人民立场的生动展现。始终做到让人民满意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归宿。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人民期许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人民满意为最终落脚点。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价值旨归,以人民为中心是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五)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是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法
在正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确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重要方法,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经验。“我们之所以需要认清社会主要矛盾,目的是通过确立社会主要矛盾来明确前进方向、确定主要任务、寻找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9](p11-20)回顾我们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历程,党的八大立足当时发展的客观实际正确分析和研判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最终导致主要任务发生偏离,造成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重新审视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并形成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党确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围绕这一主要任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把新时期的改革持续推向前进,实现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需求和社会供给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立足这一变化,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这一论断决定了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新时代依然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社会生产领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决定了新时代应更加注重发展的水平、程度与质量。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历史实践证明,任何背离、否定、抛弃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制定主要任务的做法,都会偏离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都会给党和国家造成直接损失。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主要任务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为确立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又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将社会主要矛盾和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相结合,以主要矛盾促进主要任务的开展,以主要任务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初心不改,把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实现了“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0]。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方针的重要依据,能否正确研判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条主线,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握住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松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不断解决新矛盾,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才能永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9]黄一兵.党探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和启示[J].中共党史研究,2018(1).

[10]陈宝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N].人民日报,2021-02-19.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1.03.001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1)03-0005-09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项目“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的引领路径研究”(sisu202070)。

作者简介:邹慧(1984—),女,湖北黄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分中心研究员;黄河(1982—),男,湖北天门人,博士,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申 华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5-12 07:20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