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回复: 0

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12-21 13: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战略问题作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这些丰富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着新时代文化健康蓬勃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主要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经常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例如,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强调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指导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全国范围兴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动。通过重视和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和思想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通过国民教育体系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提升了青年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向全社会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了全体公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二是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取得明显进展。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三是进一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全国高校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前所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这些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和在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四是进一步明确了在教育领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目标。

二、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自信心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
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表达的是一定的国家、民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理念深刻地揭示了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文化取向或态度。

凝聚和增强国家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国精神的凝聚有赖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有赖于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这种文化认同,通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体系,整合其他思想道德观念,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持社会认同,凝聚国家共识,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精神的形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或自觉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精神滋养。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在新的实践和时代精神基础上的创新。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以三个“弘扬”为内容,即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以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为重点内容。这一工程包括非常丰富的资源平台建设、制度建设、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项目、文化产业建设、教材及普及读物出版等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学创作,是坚持文化自觉的又一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明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则和方向。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要求,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导向,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原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二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扎根中国大地,突出时代特色,树立国际视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三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到各学科领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教育教学转化;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四是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和学术话语建设等方面凸显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取得了显著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文艺具有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担当时代号角的重要功能;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在这一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广泛存在于哲学社会科学、国民教育等领域中的贯穿性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结着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相承接,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精神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达,它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核心价值观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取向,是关涉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价值判断,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实践主体的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社会制度性质,必然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日益传播的情势下,我们更应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一方面使之普及于国民,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凝聚人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铸魂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铸魂”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融入了国民教育全过程,并逐步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普遍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传承红色文化、学习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活动有机结合,这些学习宣传和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可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统一。新时代文化建设体现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创新成果,是在总结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又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的创新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什么时候放弃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三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四是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支撑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深沉、更基础、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5-19 20:09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