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回复: 0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现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10-10 17: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现状、思考与展望
许 弘

(教育部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北京 100816)

摘 要:在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客观要求。为做好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从管理学、协同学、边际效应的角度,阐释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价值和意义,梳理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描绘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逻辑与图景,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明确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冰雪运动进校园需要寻找发展的序参量,注重群体的协同,构建立体发展的格局;关注要素的差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注推进的效果,明确勤练、常赛理念;强化条件与保障,夯实冰雪运动进校园之基;打造后冬奥遗产,留下人文记忆。

关键词:冰雪运动;校园;深化改革;序参量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赢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办权,标志着我国冰雪运动进入一个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时期。从我国获得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场馆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并做出指示和批示。特别是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视察冬奥会赛区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把我国冰雪运动特别是雪上运动搞上去,在3亿人中更好推广冰雪运动,推动建设体育强国”“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补缺项、强弱项,逐步解决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问题,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以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为突出代表的文件对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已经成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自觉行动,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教育体育领域改革的重点工作。

1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价值和意义
1.1 发展校园冰雪运动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当前我国的一件大事,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一次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强有力的牵引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奥运效应指举办奥运会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影响(庞丽峰,2013)。因此,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涉及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冰雪运动进校园涉及土地、金融、设施设备、技术、消费、装备等链条产业,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企业等多元主体。其发展必将深化和引导一系列的改革。根据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的冰雪运动专项调研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服务业消费支出接近1万元,但冰雪等服务消费还未得到有效满足,约3亿青少年学生是冰雪教育消费的主要群体,冰雪运动进校园对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除体育产业发展外,冰雪运动对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文化需求,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京津冀协调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十四五”规划开启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2 发展校园冰雪运动是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契机
从1924年法国夏蒙尼冬奥会开始,世界的冰雪运动快速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还没有一项活动能够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可以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杨燕萍,2018)。冬奥会影响效应根据赛事举办特点表现出阶段性、非均衡性和延续性。奥运会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一场体育赛事,它更是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不同经济体系的一次多方位碰撞和融合(倪莉,20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过程(陈耀玲2018)。可见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赛事本身,而应充分理解其非凡的多元价值,对形成政策合力、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群众参与基础、形成社会文化、推进赛事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校园冰雪运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的完善、文化传统的形成和新时代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尤其冬奥会的“低碳管理,碳中和”“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简约、安全、精彩”的发展理念,对培育新时期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治理概念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价值观念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1.3 发展校园冰雪运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
中国举办冬奥会不仅是在竞技层面的争金夺银,更重要的是希望让更多的普通民众通过冰雪运动受益,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通过冰雪运动,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202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2015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目标也提出到2030年“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的发展目标。所谓高质量的发展,就是当前要着力解决学校体育创新能力不够、资源配置不均、评价导向不科学、开放水平不高、高质量供给不足等问题。新时代学校体育是从加强和改进角度出发,从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部署和规划。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补齐冬季运动项目在校园的短板,促进教育高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

2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2.1 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当前,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1)政策协同初步形成合力。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国家相关政策领导下,从产业布局、业态融合、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强化部门联动,完善体制机制。特别是我国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承办权,推动了冰雪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阚军常等,2016)。2)冬奥引领效应显著。在冬奥红利、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下,冰雪参与人数快速增长,冰雪产业规模日趋扩大。3)区域发展日趋均衡。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拥有全国70%以上的冰雪资源,但随着旱雪毯、气膜设施、人工造雪设施的普及,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态势发展良好。4)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全国大众冰雪季”“校园冰雪嘉年华”“赏冰乐雪”活动每年吸引近3 000万人参与,同时直接推动地方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规模和热情。5)赛事活动丰富多样。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冰壶等世界杯受到大众欢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冰雪运动,冰上项目发展迅速,从事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等项目的人数越来越多。6)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有所提高。在冬奥会等各类国际综合性大赛中,我国冰上、雪上项目均有争金夺牌点,特别是集中在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空中技巧等项目。7)冰雪旅游消费方兴未艾。据《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2019年冰雪季,我国旅游冰雪消费人次达2.2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3 86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同时冰雪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新疆阿勒泰、河北崇礼等地抓住机遇,顺利脱贫摘帽。

总体来看,我国冰雪运动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推动、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下,冰雪产业即将迈入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的新阶段。但要完成3亿人高质量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还需不断努力。

2.2 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对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历史发展,不少学者也开始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大致经历3个阶段:1)起步期,项目单一、尚处边缘;2)恢复期,项目多元、引起重视;3)发展期,全面推进、蓬勃发展(程宇飞,2020)。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2015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申办成功后,冰雪运动进校园取得了长足进展,具体表现在:1)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2020年,北京冬奥组委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还联合成立了奥林匹克教育专项工作协调小组;2)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越来越多,活动不断丰富,比如国家层面的“冰雪嘉年华”活动和各地开展的“百万学子上冰雪”等;3)场地设施建设加快,师资力量不断充足,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渐成体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多扩大;4)冰雪文化氛围不断浓厚,关注冰雪的青少年学生日渐增多,校园冰雪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有全国各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校、中小学负责人参与的校园冰雪运动集中调研,反映校园冰雪运动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1)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异仍在。我国冰雪资源存在先天性差异,东北、西北和华北的“三北”地区冰雪资源较为丰富,除此之外,冰雪资源普遍不足。这一原因直接导致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而即使是“三北”区域内,城乡、学段之间的发展也较不均衡。

2)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建设用地指标不够、土地性质转换难、项目立项审批时间长。据统计我国仅有不足800个滑雪场,场馆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冬季运动项目特殊的运动环境和场地设施等条件限制,在我国没有被列入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范畴中(李捷,2018)。冰雪运动自身特点导致进校园的局限性、缺少冰雪课程资源、缺少场地设施和冰雪运动器材以及冰雪运动师资、安全保障问题(李捷,2018)。大众冰场缺乏,专业冰场学生普遍无法使用,滑雪成本较高而导致雪场闲置,场馆的利用率普遍不高。多数学校校内没有冰雪场地,即使在冬天铺设冰场,对操场尤其农村的土地操场破坏大。

3)参与人口还不够广泛。由于自然条件和起步晚等因素,与滑雪市场成熟的国家相比,中国滑雪市场人数少、人口渗透率低。目前,中国滑雪市场人口渗透率仅为1%,与世界排名第1的北欧滑雪大国瑞士的35%相距甚远,也大幅落后于日本的9%和美国的8%。目前,即使是东北地区也没有把冰雪运动作为冬季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冬季每周至少一节体育课用于冰雪运动的要求难以落实(孙大龙,2018)。加之校园冰雪运动的时间主要在寒假,冰期时间短,学生总体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

4)优质服务供给缺乏。高端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截至2020年,全国仅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北华大学、张家口冰雪学院设立了冰雪院系。冰雪专业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才和青少年后备人才不足,初级滑雪市场的培训需求与滑雪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之间矛盾突出。各地普遍缺乏具有专业的冰雪运动体育教师,教育系统校园冰雪教学指南、课程体系、技能、裁判等级等行业标准亟待健全。学校教学内容还不够丰富,虽然不少地区也有了一些旱地冰雪项目,比如轮滑、旱地滑雪、滑草等项目,制定了“轮转冰”“板转雪”计划,但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全国性大中学生冰雪综合性赛事仅有6项,市县级以下的赛事较少,无法满足大众型和提高型赛事的需要。

5)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政策设计还不够细,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冰雪运动的途径和方式不够丰富,冰雪装备生产企业的标准孵化工作还不够规范、完善。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专项经费缺乏,现有经费只能购买低性能的器材,学校铺设冰场的水费、人工费缺乏。

6)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升学通道尚未贯通。教育和体育融合培养人才的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到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偏少,截至2021年,具有冰雪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的学校为15所,且生源情况堪忧,2019年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举办的第29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教育系统培养人员较少的情况较为明显说明了这一点。

7)文化氛围还不够浓郁。对冬季项目的认识,奥林匹克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的冰雪优势和特色宣传不够,校园冰雪项目的运动风险防控还不完善。

3 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逻辑与图景
3.1 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逻辑
从新发展理念到办奥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规律高屋建瓴的认识,更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体育领域的衍生与拓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奥林匹克教育文化的传承,通过“冰雪运动进校园”,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文化再融合,使冬季运动文化进一步推广(王润斌等,2019)。冬奥会的举办可以增加举办地体育产业发展繁荣度、冰雪产业、文化产业等的消费需求(熊晓正,2011)。从1924年的法国夏蒙尼冬奥会始,冬奥会已经举办了23届,卓越、尊重和友谊是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而勇气、毅力、激励和平等则是残疾人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奥林匹克是一种教育,一种精神修养,更是一种精神哲学。《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通过体育和文化及教育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建立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教育宗旨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实施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逻辑起点。

而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又是新时代冰雪运动进校园新的逻辑延续:1)要与国家战略发展紧密结合。冰雪运动进校园要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冰雪运动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改革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要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牵引作用,推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全面推进和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论述深刻指出了举办冬奥会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体现了冬奥会对国家发展、事业发展、区域发展的强大作用。作为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会给我国和世界留下丰富的奥运遗产。2)要立足于客观实际。积极破解“冰强雪弱、北多南寡”的问题,推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要客观看待当前我国冰雪项目进校园的基础、优势及潜力,积极借鉴国际特别是北欧一些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确定短中长期规划,不超越、不落后,稳步推进相关工作。3)要注意协同发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涉及产业、教学、训练、竞赛、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多种要素。要坚持体教融合、体医融合、教产融合等多元思维,坚持协同发展发力,探寻并破解存在的问题。

3.2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图景
冰雪运动进校园和3亿人的参与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奥运精神、奥运文化、奥运遗产、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本身软实力不强,国家形象不佳,其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行为得不到认同,是很难仅仅依靠奥运会的举办或任何其他传播策略真正改善其国家形象的(刘东锋,2019)。基于需求的综合研究,就是不完全从学科角度入手,而是从综合性、紧迫性需求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易剑东,2018)。因此,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指示精神,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统一思想,客观分析,共同努力,分为3个阶段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

3.2.1 夯实基础阶段

第1阶段为2016—2018年,是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顶层设计阶段。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明确了发展的阶段和方向,夯实了发展的基础,部门合力初步形成。

3.2.2 推广发展阶段

第2阶段为2018—2022年,这一阶段进入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落实和具体贯彻实施阶段。要根据《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和落实扶持特色带动校园冰雪运动普及发展、积极开展冰雪项目教学改革、丰富课外冰雪项目体育活动、加强校园冰雪课余训练和竞赛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冰雪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校园冰雪运动的经费投入、做好冰雪进校园资源统筹、切实加强青少年冰雪运动安全教育、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大工作宣传等十大改革发展任务。扎实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构建协同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新格局,形成普及推广发展的良性格局。

3.2.3 后奥运遗产阶段

第3阶段是2022年冬奥会结束后,从奥运遗产的角度,对北京冬奥会遗产需要提前进行顶层设计,赛后按原有设计做好奥运遗产的承接工作(黄莉,2019)。推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善治文化建设,促进冬奥赛事在遵循善治准则、城市建设与奥运规划的可持续性、鼓励社区参与、奥林匹克教育、激励青少年、商业开发与社会责任等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任慧涛等,2017)。为做好相关遗产保护工作,北京冬奥组委根据国际奥委会《遗产战略方针》(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等奥运遗产计划,颁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强调边界拓展和周期嵌入等方略,因此,要充分利用冬奥会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遗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

4 新时代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
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有效的机制构建,还需要具体明晰路径的指引,要解决需求端与供给侧的不平衡问题(程文广,2020)。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是一个全局性很强的工作,基于发展的逻辑,应从寻求发展的理论支持,思考发展的具体策略,探寻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序参量——推进策略场。并对政府、社会、学校等众要素进行全景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审视和考量,并明确发展的路径。

4.1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理论审视
4.1.1 从管理学诸要素的关系角度审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是指政府、民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营造民主、协作、和谐的社会治理环境和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转变政府和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的角色定位。多元共治模式强调多主体参与,不同的主体根据自身职责,采取适当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王光明,2018)。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1)政府特别是教育、体育等管理部门要从宏观层面加强融合,发挥政府应有的主导作用,但在多元主体参与的今天,也要处理好政府与其他主体的关系,做到“不越界”,充分利用好青少年体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冰雪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2)积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的统筹作用,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功能,做到问题处理和协同效果的最大化,取得“杠杆效应”。3)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管办分离”。考虑到当前校园冰雪竞赛体系还不够成熟,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组织、社区和基层体育组织的力量、技术优势。4)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家庭、社会、企业等要素主体参与的价值认知、家校协同、健康反馈、习惯养成等共商共享、纠纷解决机制,体现“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理念。

4.1.2 从边际效应的角度审视

边际效应理论及其增值效应是现代生态科学很重要的一个原理。是指消费者在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其产生的效用成递减速趋势。边际效应理论要求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洪浩,2007)。该理论对冰雪运动进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要抓住契机,灵活运用方式。当前距离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已不足1周年,冰雪运动进校园应抓住各种契机大力推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利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冬奥会的讲话和指示精神契机进行推进;利用各地教育工作会议、政府绩效督导检查的时机进行推进;利用大众聚众活动、儿童节、运动会、体育节、建立同心结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故事及书画征集活动等各种形式推进,避免简单的文件传达。2)要了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当前发展的重点对象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共鸣效果。要有针对环境、经费、场馆设施建设、技术指导等针对性的支持性政策,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3)要重视对人的培养,及时利用好评价与督导手段。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不同问题要有区别地给予及时评价或延迟评价,以避免出现“边际效应递减”。对推进工作迟缓的地区,不宜过于急躁,而是应该采取适当延迟评价的方法,等地方及时总结以后,再进行评价推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1.3 从寻找序参量的协同角度审视

1971年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了协同的概念,研究了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并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系统自组织发展的动力研究为中心任务,指出复杂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必将导致系统各要素之间竞争与协同行为的出现(哈肯,1984)。其中重要内容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冰雪运动进校园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促进发展的诸要素也处于复杂的发展状态,制约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碎片化的要素众多,参与主体复杂、制约因素众多,客观原因制约变数较大。因此,如果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对复杂大系统的处理,要摒弃外在力量的束缚,科学把握其内在的竞争与协同,并促使系统产生宏观的序参量,这才是激发其发展动力的核心所在(邵桂华,2016)。对冰雪运动进校园而言,关键在于寻找具有决定全局性、革命性的协同行为——序参量。

对体育教学大系统来说,序参量是建立在众多微观序参量竞争与协同基础上的“教学场”,而对学生系统而言,序参量则是其主动性(邵桂华,2008)。那么,对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大系统来说序参量则一定是一个经众人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并提炼之后形成的,被共同认可的规则体系。这个序参量不是孤立的,不是个体的,代表一种趋势的力量。因此,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序参量可以定义为建立在众多微观序参量竞争与协同基础上的“推进策略场”。推进策略决定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质量和效果,而引起集体协同。否则便不能引起变化,是无效的协同。那么这个“推进策略场”就应该紧紧围绕现状、逻辑、理论和实现可能的分析而展开。

4.2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实践选择
基于逻辑的分析和理论审视,冰雪运动进校园应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相互支撑、各成体系”的发展思路,坚持培养兴趣,提升技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特色引领,重点发展的原则,把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重点放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北”地区,放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应将重点放在小学,不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

4.2.1 注重群体的协同,构建立体发展的格局

冰雪运动进校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制定规划政策,协同营造重视冰雪、支持冰雪、参与冰雪的良好社会氛围(汪丽华等,2018)。当前,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效应。

1)以政府为主导,将冰雪项目发展纳入地方民生工程,统筹协调好财政、发改、教育、体育、团组织等部门的关系,完善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体系。从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训练竞赛体系的构建、大中小幼一条龙人才培养、社会体育组织和体育指导员、深化体校改革、加强师资和场地建设等核心领域进行顶层设计。加强人财物等条件保障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放1周左右的“雪假”,探索冰雪项目进中考等创造性工作。2)政府统筹,构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高等学校高水平冰雪运动队+冰雪运动试点县(区)协同推进的校园冰雪运动新格局。通过区县、学校自我创建建设模式,在2020年已于全国遴选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 063所、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819所的基础上,达成2025年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 000所的目标,建设若干试点区县,以点带面,扩大校园冰雪人口,形成示范辐射效应。完善国家相关部门统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加强高水平冰雪运动队建设的新模式。3)充分发挥冰雪单项体育协会、社区、基层体育俱乐部、基层体育组织对校园的指导、服务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冰雪运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学校融合,形成自我发展和革新的自组织。

需要指出的是,协同发展的重点是正确处理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典型示范的效应,但绝不能过于强调“榜样”的力量,要善于发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尊重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以点带面,不断形成和涌现“典型”。此时,所谓的“典型”不再是固定的、由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和培育的,而是借由自身努力生成的、不断获得的。唯有如此,冰雪运动进校园这个系统才能形成决定方向发展的序参量。

4.2.2 关注要素的差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地方发展冰雪运动进校园存在客观差异,但差异的存在恰恰也是推动发展的力量,因为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要尊重差异的存在,在共存中产生新的发展和超越,这才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应有之义。而高明的体育管理者要通过政策制定、宏观协调等措施,提供基础的服务,并引导这种差异性之间的相互竞争,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决定权交给其本身。

1)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紧密结合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做到“能冰则冰,能雪则雪”,在有条件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的中小学开设冰雪项目运动课程,鼓励南方积极推广类冰雪、仿冰雪和室内冰雪项目,并于地区城市中小学积极与冰雪场馆或冰雪运动俱乐部建立合作。

2)确定可推广的项目。当前冰雪项目小项有100余种,在策略上要以可推广、投入低、价值高为基本目标,继续夯实冰上强势项目,强化雪上项目的普及。具体举措上注重发展核心运动项目(速滑等优势项目),夯实基础项目(速滑、越野滑雪),开展好普及项目(滑轮、滑板、花样滑冰),积极发展拓展性项目(冰壶、冰球、旱地冰球、高山滑雪、单板滑雪),尤其是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要重点开展1~2个项目。

3)破解冰雪发展的差异。要着力破解当前我国冰雪运动冰强雪弱、优势少、困难多的困局,平时的课时主要以冰为主,可以采取租或建临时冰场和简易的滑雪设施的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中小学校采购使用安全系数高、训练效果好的普及型冰雪装备,与冰雪场馆或冰雪俱乐部合作,多采用仿雪、类雪设施。

4)形成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要求,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校园冰雪运动教学指南、课程体系、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推动全国中小学校将冰雪运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鼓励地方研究适合地方发展的教材、教辅体系。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社会资源,关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雪运动项目教学指南》《冬季奥林匹克知识读本》《走进北京冬奥会》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5)坚持立德树人,关注人格的培养。小学阶段主要了解滑雪的基本知识,具备参加滑雪比赛的基本能力。初中阶段主要掌握滑雪比赛的基本要素和竞赛规则,提高滑行能力,能够在竞赛条件下展现滑雪基本技术能力。教师应注重游戏教学法和比赛教学法的运用,不断丰富完善校园滑雪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熟练掌握1~2项冬季运动技能。要通过冰雪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其坚韧不拔、任劳任怨、敢于探究和创新的团队精神。

6)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校普及推广奥林匹克教育,兑现申办奥运会庄严承诺,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育课程、德育活动“同心结”学校建设工程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让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讲好中国故事有机融入和汇入学校教育教学中,提高中小学生东道主意识,夯实冬季运动青少年基础,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体育超越隔阂的理念,将其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品质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4.2.3 关注推进的效果,明确勤练、常赛理念

要灵活的抓住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时间节点和契机,放大政策的有效性。冰雪运动进校园需要不断完善训练、竞赛体系,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冰雪运动。但当前大众普遍对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训练和竞赛体系认识不足,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较为凌乱,不切实际的大水漫灌,和邯郸学步式的模仿往往会产生“边际效应”,导致效益产出的下降。

1)当前,可以通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加强体教融合、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等契机,统筹整合好教育部及其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国家体育总局及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滑雪协会、中国滑冰协会、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中国冰球协会和北京冬奥组委的赛事资源,做好U系列赛事和学生赛事的衔接,组织好“冰雪运动嘉年华”“百万学子上冰雪”“逐冰嬉雪”等工程、赛事,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冰雪运动交流合作及冰雪赛事活动,使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产出效应最大化。

2)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角度,建立完善“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的校园冰雪课余训练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体系,并与专业化青少年冰雪训练竞赛体系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构建县(区)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四级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竞赛制度,探索建立冰雪运动项目的“满天星训练营”,解决好目前教育系统青少年冰雪赛事偏少的问题。

3)从学生兴趣发展的视角,结合市场拓展的需要,拓宽普通学生参与的赛事体系,通过专项补贴,发放消费券等形式,鼓励各地、各校与滑雪场、滑冰馆、冰雪运动俱乐部、冰雪培训机构及其他相关社会机构合作,举办冬季运动会或冬季运动节,举办青少年冰雪冬夏令营、青少年公益冰雪系列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冰上龙舟、冰陀螺、冰爬犁、雪地足球、雪地球、雪合战、短撬滑雪、堆雪人、雪地风筝、滑雪圈等趣味冰雪项目。

4.2.4 强化条件与保障,夯实冰雪运动进校园之基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条件保障建设是个基础工程,也是冰雪运动进校园“推进策略场”的关键所在,这个工程当中的主体是多元的,利益的关切也是较为复杂的。虽然近年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一直存在,对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单位有了较为明晰的判断,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基础薄弱性、关系的不稳定性、主体定位的不明确性决定了条件保障工作仍然是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硬骨头”。在政府和市场、家庭等关系的主体上,不易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而易采用社会共同治理的方式,形成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其治理能力。

1)应由地方政府牵头,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合作,设立专项资金或在公用经费中明确使用范围,不断加大冰雪方面的投入。加强冰雪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按照《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不断配齐、配实、配强冰雪师资队伍。编制“冰雪教师培训发展方案”,加强师资培训,加强高水平的冰雪专家、教师和教练员国际交流力度,吸纳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水平教练员任教,推进高学历人才专家和实用性师资队伍的双向交流。

2)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加大社会和学校冰雪场地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加强教育、体育、自然资源、住建、林草、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制定减税降费、合理用地的相关政策,使各自的规划彼此衔接和支持。完善学校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新建冰雪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破解当前冰雪运动场地“不够用、不能用、不会用”的困局。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在文化营造、产品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参与方面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参与共建。对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主体资格、权利义务、资金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管理规则,避免“灯下黑”。

3)统筹冰雪运动特色校和体育项目传统校的管理。大力发展校园冰雪产业,积极和工信等部门合作培育孵化校园冰雪装备企业,对相应的企业进行分类定级,和文旅等部门积极推进冰雪旅游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

4.2.5 打造后奥运遗产,留下人文记忆

充分研究奥会的“黄金3年”等周期规律,以优秀的后备人才为根本纽带,畅通校园冰雪运动人才成长通道,加强冰雪进校园研究,留下丰厚冬奥遗产,留下人文记忆。

1)构建和完善冰雪项目的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畅通大中小幼冰雪优秀后备人才的成长通道,打造后备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借鉴校园足球模式探索建立校园冰雪优秀运动员的等级制度,不断夯实和扩大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覆盖面。

2)继续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研究完善冰雪项目的布局、招生规模、入学考试、考核评价、建设管理等问题。推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国家队省队进行对接,带动基础教育开展和普及冰雪项目,探索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允许高校和专业队、社会俱乐部联合办学。鼓励现有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试办冰雪专业,发展冰雪运动的职业教育,加大和加强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等专业的建设力度,创造条件不断提升各地试办冰雪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性。

3)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奥林匹克教育学院和冰雪学院,加大人文交流的力度,召开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加大冰雪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力度,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国家级的相关课题立项中加大冰雪进校园研究力度,培养更高水平的国家级人才和优秀裁判。

4)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北京延庆、河北崇礼、吉林北大壶和长白山、黑龙江亚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地冰雪文化,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冬季奥林匹克遗产。

5)继续做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的创建和遴选工作,突出奥运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确保校园冰雪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管理体系、文化保护宣传等方面更加健全、完善,更有文化和人文底蕴。

5 小结
发展校园冰雪运动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契机、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但目前还面临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异、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参与的人口不够广泛、优质服务供给缺乏、产业发展不够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升学通道尚未贯通、文化氛围不够浓郁等问题。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国家战略发展紧密结合、立足于客观实际、注意协同发展,做好夯实基础阶段(2016—2018年),推广发展阶段(2018—2022年)、后奥运遗产阶段(2022年—)阶段的相关工作。以管理学、协同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注重群体的协同,构建立体发展的格局;关注要素的差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注推进的效果,明确勤练、常赛理念;强化条件与保障,夯实冰雪运动进校园之基;打造后奥运遗产,留下人文记忆。使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为我国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2020.走进北京冬奥会[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206.

陈耀玲,20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J].教学与管理,(30):51-53.

程文广,2020.我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影响因素、推进机制与实践路径[J].体育科学,40(7):40-48.

程宇飞,2020.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经验及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6):33-39.

哈肯,1984.协同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洪浩,2007.边际效应理论”对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几点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5-6.

黄莉,2019.异同分析与经验借鉴:北京2022冬奥会凝思[J].体育学研究,(1):26-32.

阚军常,王飞,2016.冬奥战略目标下我国滑雪产业升级的驱动因子与创新路径[J].体育科学,36(6):11-20.

李捷,2018.冰雪运动进校园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对策[J].体育教学,38(7):72-73.

刘东锋,2019.冬奥会对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体育学研究,(1):17-25.

倪莉,2020.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奥运效应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推动效力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40(6):8-11,15.

庞丽峰,2013.承图强精神促转型跨越[N].山西日报,2013-05-14.

任慧涛,易剑东,2017.国外冬季奥运会筹办研究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36(5):9-16.

邵桂华,2008.序参量:体育教学系统自组织演进的主导者[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110-113.

邵桂华,2016.竞争与协同:协同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8(1):59-63.

孙大龙,2018.吉林省教育厅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总结[J].中国学校体育,(5):7-9.

王光明,2018.基层治理需各方合力共治人民论坛[EB/OL].[2019-11-13].http://www.rmlt.com.cn/2018/0313/513574.shtml.

汪丽华,段少楼,2018.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冰雪运动进校园实施策略探究[J].湖北体育科技,37(7):649-652.

王润斌,肖丽斌,2019.新发展理念下北京冬奥会举办理念的贯彻与前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3(1):17-23.

熊晓正,2011.啮崖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313.

杨燕萍,2018.冬季奥林匹克之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易剑东,2018.热点.视点.观点:北京2022冬奥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体育学研究,1(1):62-70.

The Present Situation,Thinking and Prospect of Ice and Snow Sports Entering Camp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and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XU 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Health and Art Educa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816,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and Winter Paralympic Games,it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a strong sports country and a health China to bring ice and snow sports into campus.In order to make ice and snow sports enter the campus well,this paper explain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ice and snow sports entering the campu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synergetic theory and marginal effect,comb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ce and snow sports entering the campus in China,describes the logic and prospect of the ice and snow sports entering the campus,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and clarifi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ath.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ice and snow sports need to find the order parameter of development,pay attention to the cooperation of groups,construct the pattern of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pay attention to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promotion,make clear the idea of practice and match,strengthen the conditions and guarantee,tamp the foundation of ice and snow sports into the campus,build the legacy of the post-winter Olympics to leave a cultural memory.

Keywords:ice and snow sports;campus;deepen the reform;order parameter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21)04-0041-08

DOI:10.16469/j.css.202104005

收稿日期:2021-01-27;修订日期:2021-03-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TY075)。

作者简介:许弘(1978-),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66069954@qq.com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6-18 02:38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