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帮助中心知识拓展客服QQ 515224986
扫码加微信
福师《西方经济学》第十四章 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  拓展资源案例1:石油危机的影响
自从1970年以来,美国经济中一些最大的经济波动源于中东的产油地区。原油是生产许多物品与劳务的关键投入,而且世界大部分石油来自几个中东国家。当某个事件(通常是源于政治)减少了来自这个地区的原油供给时,世界石油价格上升。美国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他产品的企业会有成本增加。结果是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这又引起滞胀。
第一起这种事件发生在70年代中期。有大量石油储藏的国家作为欧佩克成员走到了一起。欧佩克是一个卡特尔:一个企图阻止竞争并减少生产以提高价格的卖者集团。而且石油价格的确大幅度上升了。
在几年后几乎完全相同的事又发生了。在70年代末期,欧佩克国家再一次限制石油的供给以提高价格。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番多,结果又是滞胀。第一次欧佩克事件之后通货膨胀已有一点平息,但现在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又上升到10%以上。但是,由于美联储不愿意抵消这种通货膨胀的大幅度上升,很快又是衰退。失业从1978年和1979年的6%左右在几年后上升到10%左右。
世界石油市场也可以是总供给有利移动的来源。1986年欧佩克成员之间爆发了争执,成员国违背限制石油生产的协议。在世界原油市场上,价格下降了一半左右。石油价格的这种下降减少了美国企业的成本,这又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结果,美国经济经历了滞胀的反面:产量迅速增长,失业减少,而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低水平。案例2:从短缺到过剩的转换:我国经济的运行态势
从已有的政策决策以及从各方面的专家论证意见看,人们对下述判断已具有相当的共识,即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已处于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之中。根据20世纪90年代末内贸部对610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求基本平稳的为403种,供大于求的为206 种,供不应求的只有棕榈油一种。除商品供给过剩外,生产能力过剩、资金供给过剩以及劳动力过剩目前在我国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经济过剩的出现是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必然结果。从我国1981~1997年16年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看,最终消费率基本上以平均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由1981年的67.5 %降至1997的54.8%,与70%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显然偏低。最终消费率过低,必然导致国内总需求不足,从而使经济运行中出现过剩。这是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的经济过剩是因为有效供给缺乏,无效供给过多。能创造、适应需求的供给是有效供给,抑制需求的供给就是无效供给。无效供给因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参与市场的交换中,就不能实现由w—g的“惊险跳跃”,结果就会表现为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有直接关系。几年前,不少人就提出在我国应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消费热点是轿车、住房、旅游等,但“热点”并未热起来,原因在于价格太高,令消费者望而生畏。以住房而言,目前全国大约有331 万缺房户,但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国商品房累计空置率很高,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商品房空置更为严重。
经济过剩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迈进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产品的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价格机制的正位,政策制订者、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市场心理的成熟和理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过剩将不再是一个难题。案例3:计算技术和总供给
80年代初期,极少有学生使用计算机,至少非统计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这样。其它专业的学生一般用打字机打印论文。然而到了90年代,许多大学生自备计算机上学。凌晨3点打印纸用完的老问题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最后一分钟当学生们准备打印论文的时候,却突然发现磁盘坏了。
实际上.计算机入侵了从制造业到银行和金融业的整个经济。然而尽管这些技术奇迹如同野火一般蔓延到桌面系统和机器内部构造.美国经济生产率增长还是维持在低水平。不尽如人意。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授曾经这样总结这个矛盾现象:“到处都可以看见计算机,偏偏生产率统计数据是例外。
这种所谓的计算机革命对于生产率增长真的毫无影响吗?如果是的活.怎么解释难以促进增长这一现象呢?有一种观点认为:许多公司使用计算机其实只会增加文件工作,而不是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产出。按照这种观点,许多行业购买计算机只是为了赶时髦,却没有认真想过如何利用计算机提高生产率。结果计算机反而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不能好好从事更有效率的工作。
另一种观点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保罗.戴维教授.他同样抱怨短期的负面影响却对未来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戴维指出,目前可供运用的计算机技术仍然很不成熟。以已经为几代人提供电力的发电机的发明为例,人们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如何运用这项新科技,相应地重建厂房,重新设计生产流程。戴维提醒人们不要出现急躁想法,不要以为一项新发明总是可以马上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一种新技术的传播和使用需要花费数年时间.如果不是数十年的话。
第三种观点认为生产率统计数据本身误导了我们。以银行自动提款机为例。它提供24小时存取款服务,让银行里面的出纳员可以更加专心提供其他服务。但是这种新服务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银行业正在扩大。实际上GDP统计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些服务。
某些证据显示许多服务性行业的生产率统计数据并非十分准确,而在这些产业中.计算机在组织信息和改善服务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的问题包括计算产生的难题。虽然用统计汽车数量或钢铁产量的方法来衡量制造业的产出相对容易一些,银行业和医疗保健业等服务业的产出却是多方面的,让统计学家难以度量。案例4:肯尼迪的减税政策
1963年美国的失业率似乎停顿在5.5%这样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高水平。而10年前,失业率是2.8%。属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地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他们相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将导致产量的增加而价格并不上升。这是因为他们相信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均衡点处在总供给曲线的相对平坦的部位。所以总需求曲线的增加将主要地转换为产量的增加,而价格水平并不提高。
我们已经知道产量的增加意味着就业增加。肯尼迪顾问们的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的水平。另外,从1964年到66年实际GDP以令人注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肯尼迪减税政策的成功通常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伟大成就之一。案例5:约翰逊时期的通货膨胀
1965年,美国经济在接近于其生产能力的状态下运行。表现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图形上,经济的均衡点处在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约翰逊总统围临着一个问题:他想在越南开战,但是他又不想让美国人知道一场战争要耗费多少钱。结果是他决定不提高税收,至少不完全用提高税收来支付战争的费用。另外,他不打算削减政府支出。不仅如此,他提出了向贫困开战的计划。该计划包括很多费用极高的新的社会方案。政府支出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随着商品需求水平的提高,价格水平也迅速攀升。通货膨胀在60年代初期曾经维持在1%一2%,但到了1970年它几乎上升到6%这个令人震惊的水平。从此开始了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期。案例6:油价格冲击。
当70年代初期美国用于越南战争开支降低时,经济又受到一次供给冲击。1973年,由中东国家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提高了石油价格。就整个美国经济而言,石油价格的提高使许多高度依赖于石油的行业生产成本提高。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而导致了一个更高的均衡价格水平与更低的产量水平。这个结果可以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来说明。面对更高的石油价格,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生产的产量降低了。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使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案例7:里根计划
当里根于1981年人主白宫时,人们普遍认为应当采取措施制止通货膨胀,这时的通货膨胀已经很高,并且正在继续上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下面两种形式的政策中的一种,或者设计政策影响总供给曲线,使其向右或向下移动,或者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里根总统集中注意力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采取了减税的办法,最高税率在1981年从70%降到50%。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导致了均衡价枯水平的降低。里根强调供给的重要性,他用移动供给曲线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办法。这种观点的倡导者被称为“供给学派经济学家”。通货膨胀虽然已得到控制,但有证据表明,这一结果是由于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不完全是由于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首先,里根的税收削减措施刺激了整个美国经济的支出增加,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与此同时总供给曲线略微向右移动。至少在减税政策的第二年,总需求效应大于总供给效应,里根的税收削减政策实际上提高了均衡价格水平。本内容由易百网整理发布
网址 www.openhelp100.com
QQ 515224986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1-3-18 13: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明星用户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4-28 08:19